
秋收时节,位于临颍县产业集聚区的临颍县颍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派忙碌,前来参观和订购农用抓草机、抓木机、打捆机等农业机械的人络绎不绝。从简陋的石棉瓦棚手工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机械厂,年逾七旬的董事长张志刚说,是2012年那笔200万元的专利质押融资贷款,帮助企业渡过了经营的寒冬,并走到了今天。
“7年前,我们企业有技术,生产的产品也有市场,但是想扩大再生产手里却没钱。跑了好几个银行,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贷不来一分钱。一筹莫展之际,听说政府鼓励企业实施专利质押融资,我就用企业的一项发明专利到中国银行申请,贷到了200万元,知识产权局还对企业进行专利质押贷款评估费、担保费等贴息补贴9万元。”张志刚欣喜地说,这200万元的专利质押融资成了“救命稻草”,之后数年,企业每年发明专利10余项,实现了专利质押贷款常态化,并一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专利“换”贷款,“知本”变“资本”,是漯河市创新融资方式、以知识产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成功案例。从2012年成功帮助两家企业利用专利权在中国银行融资700万元开始,到2019年8月底21家企业融资1.241亿元,全市目前共利用专利权在银行部门专利质押融资77笔,总额已突破5亿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累计帮助漯河市企业争取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奖励近400万元,且从未发生过不良授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数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强,企业发展前景好。但融资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土地、房产等银行较为认可的足额抵押物。”中国银行漯河分行行长、党委书记杨东阳说,为突破有形资产门槛,中国银行积极创新,与漯河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在漯河市金融机构首家推出“专利贷”产品,将企业的专利作为无形资产,由银行联合有关方面进行评估、筛选,从而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专利“换”贷款,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引导企业舍得花钱投入技术改造和研发,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据统计,2018年,漯河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292件,同比增长23.6%;专利授权量达1507件,同比增长18.6%;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9年呈现两位数正增长,科技创新这“一池春水”活力迸发。(记者郭海方)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为用户提供知识产权行业资讯,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来源于大河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028-86263083
0:00-24:00
访问我们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访问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