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28-86263083关于明涛联系我们
在线客服 企业微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下载
问题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专区>专利>详细信息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一起白玉菇菌株专利案,索赔千万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0年01月02日

    白玉菇作为蘑菇的一种,在市场货架上并不难见到,但不同品种的白玉菇,其口感、形态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培育白玉菇的菌株也是拥有专利的。12月26日下午,一起关于白玉菇菌株的专利案件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开庭审理,专利方鉴定发现,被告公司销售的白玉菇基因特异性片段与落入了其专利保护范围,故起诉索赔1000万元。


    2013年,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出了一款名为“纯白色真姬菇Finc-W-247”的食用菌新品种,并于2015年4月获得了该菌株的专利权。公开资料显示,该菌菇产品具有栽培周期短、单产高、营养丰富、保鲜期长等优点。

    但丰科公司发现,由于菌类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市场上有许多企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也使用其公司选育出的菌种进行生产、销售。

    于是在2017年6月,丰科公司将涉嫌专利侵权的天津绿圣蓬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津鸿滨禾盛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起诉至北京知产法院,要求两被告公司停止侵权并连带承担侵权赔偿责任1000万元。今天下午,本案在北京知产法院开庭审理。

    丰科公司提交的鉴定意见显示,两被告公司生产、销售的白玉菇基因的“945BP”碱基片段与其专利菌株属于同种,且专利书中也对该碱基进行了保护,故两被告公司生产的白玉菇侵犯了丰科公司的专利权。而根据两被告公司在媒体上的公开数据计算,从2016年至今,其生产侵权产品所获利润已经远超1000万元。

    但两被告公司的代理律师表示,鉴定意见中仅认定了比对的两种白玉菇属于“同种”而非“同一”,根据原告在全国各地的诉讼案件显示,已有100多份鉴定意见认为各被告生产的白玉菇均存在“945BP”碱基片段。只检测特定基因片段,而不进行全基因检测,就认定为“同种”,实质上扩大了专利的保护范围。两被告销售的白玉菇没有侵犯丰科公司的专利权,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没有当庭宣判。(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苏雅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为用户提供知识产权行业资讯,传播更多信息。图文来源于北京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业务分类
  • • 商标注册
  • • 专利申请
  • • 版权登记
  • • 商标注销
  • • 互联网
  • • 高新申报
  • • 商标服务
  • • 项目申报
资讯专区
  • • 行业动态
  • • 企业新闻
  • • 商标
  • • 政策解读
  • • 专利
  • • 版权
关于明涛
  • • 集团简介
  • • 荣誉资质
  • • 专家团队
  • • 里程碑
  • • 联系我们
  • • 在线留言
免费热线电话

028-86263083

服务时间

0:00-24:00

明涛知识产权移动端
明涛知识产权公众号
友情链接:     中国版权网     |     明涛专利系统     |     专利查询     |     明涛OA系统     |     中国商标网     |     成都明涛知识产权     |     中国商标网     |     标状元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Copyright © 2019 明涛知识产权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370号-1 北京明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