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赵刚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披露的一组数字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达7.8万件,同比增长8.6%;商标申请量达12.7万件,同比增长15.4%。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运行和营商环境评价的关键一环,因为只有为大量投入研发和创新的企业提供必要的保护,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企业就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实体经济也会因为创新乏力而停滞不前。
马亮表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企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国外企业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推动中国企业加速技术创新。曾经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企业的知识产权屡遭侵占,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并使知识产权侵害进一步恶化,中国企业背负抄袭的坏名声,“山寨”也一度被人所讥笑。
但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此无以发展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为此,中国政府加快法治化进程,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方面积极修订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完善法制体系扎紧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篱笆。另一方面,用刮骨疗伤和壮士断臂的勇气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使不法企业不敢越雷池一步。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推动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跳,使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国之重器并走向全球。
马亮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制度创新,它使企业愿意且敢于创新,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和配套企业则使技术创新一触即发。今年在《财富》500强上榜企业中,华为、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型企业的排名均大幅提升,成立仅9年就入围世界500强的小米,更是所有企业中最年轻的一员。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之所以能够入围世界500强,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是分不开的。
马亮同时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也在转变人们的工作理念和消费观念,并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企业越来越注重研发投入,并争相以研发和创新为荣。最近,华为录用了一批“天才员工”,他们刚一入职的年薪就高达上百万元却并没得到社会的非议。因为他们都身怀绝技并有可能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越来越尊重知识产权,认可技术创新的溢价,并用手投票来推动企业创新。
马亮最后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无止境,中国也不例外。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受到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不严等因素的制约,需要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技术创新的企业从中受益,使假冒侵权的不法行为无所遁形。只有如此,方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技术创新怪圈,推动企业持续不断技术创新,并使国民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为用户提供知识产权行业资讯,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谢谢!
028-86263083
0:00-24:00
访问我们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访问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