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社会满意度得到提升,不少外国企业愿意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商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得到国内外认可。
2019下半年,如何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举措,仍令人期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文件。
会议强调,要着眼于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环节,改革完善保护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手段强化保护,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同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赵刚在国新办举办的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下一步,知识产权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好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关于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部署。包括继续加强制度和体系建设,持续强化行政及司法保护,继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更大力度加强国际合作。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社会满意度得到提升,不少外国企业愿意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商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得到国内外认可。同时,在助力企业“出海”方面,有相关需求的企业和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电话和窗口等3个途径,寻求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的帮助。
1、推进知识产权保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当现代社会进入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价值愈发凸显。而知识产权是人们对自己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之总称,对其保护,便能促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提升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持续加强行政司法保护和执法指导。上半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5万余件,同比上升约80%;审结侵犯知识产权罪一审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约23%;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900余件、3400余人;1月至5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4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900余名,涉案价值48亿余元。
多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保护的效果与创新主体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其中赔偿低是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影响权利人获得感的关键。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欧阳爱辉说道,国家高层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一方面能够紧跟时代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不断向前发展,令国家拥有持续不断的前进动力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法治国家的担当精神,能够有效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一带一路”开发。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律师、律协社会责任促进委员会委员李昱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中央一直高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创新驱动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创新成果的基础支撑,将极大挫伤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意愿,阻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和实施。
2、法律进程加快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要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去年12月,专利法修正案(草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对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行为,规定了一倍到五倍的惩罚性赔偿,并将法定赔偿额从现行的“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提高到“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
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商标法修正案》,进一步将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额由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提高到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并将法定赔偿额的上限从三百万元提高到五百万元。这些举措都将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修改进程,推进商标法新一轮全面修改和专利法实施细则、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在欧阳爱辉看来,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修改进程在加快,这主要是因为现行法律存在相应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它们的修改进程,能够令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优化营商环境,促使知识产权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商业等领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李昱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有必要及时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从立法、司法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3、我国营商环境受认可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效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认可。据调查,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升到2018年的76.88分。中国欧盟商会今年5月发布的2019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585家在华欧盟企业约六成认为中国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明显加强。美国商会今年3月发布的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专门指出,中国在网络销售环境改善、药品专利执法等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
“今年上半年,国外在华申请专利和商标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专利增长8.6%,商标增长15.4%,延续了多年以来逐年增长的势头。”赵刚表示,知识产权是和贸易紧密相连的,是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外国企业愿意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商标,到中国来投资贸易,说明我国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包括知识产权制度运行都是良好的,说明外国企业对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有信心。
欧阳爱辉说道,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国可通过加快完善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知识产权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如打造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加紧推动实现全球协同治理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促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来进一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优化。
对于未来在知识产权的优化方面,李昱表示,知识产权与贸易紧密相连,国外企业在华申请专利和商标的大幅增长表明其对我国营商环境的认可。未来可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外企业在华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
4、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记者注意到,我国不仅持续加强对包括国外在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在积极建设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出海”的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知识产权纠纷的频率明显上升。李昱认为包括两方面,不了解海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律程序,不了解如何在海外进行维权。
欧阳爱辉说,中国企业“出海”遇到知识产权纠纷面临诸多难题,包括不同国家市场环境差异大(发达国家市场环境较好,保护力度较大,发展中国家则还需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区别大,我国企业自身很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和预警机制,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规章制度都较缺乏,兼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还缺少完善的国际合作联动机制,这都给我国企业在海外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造成了障碍。
今年7月,我国设立了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聚焦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构建国家层面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指导和协调机制。
李昱说,“有必要进一步普及海外知识产权规则,指导‘出海’企业全面了解和充分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协助‘出海’企业在海外维权。”
未来,欧阳爱辉建议,一方面我们应抓紧完善国内现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全球和区域内(如“一带一路”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制度建构,减少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差异。同时,强化我国“出海”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维权意识,督促企业做好知识产权追踪、评估以及预警分析,政府给予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强力支持。
郑重声明:本文旨在为用户提供知识产权行业资讯,传播更多信息。图文来源于中国产经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谢谢!
028-86263083
0:00-24:00
访问我们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访问微博